8.December.2021

吉他的親戚-第 1 部分:魯特琴(Lute)與比維拉琴(Vihuela)

吉他在這個世界的歷史非常深遠,幾乎不用多加研究或探掘,就能發現與它們享有共同特性的樂器。縱觀歷史實證,人們很容易得出這種樂器都是來自某個起源的結論,不過弦樂器的演變,還是存在著許多假線索和死胡同。儘管單一樂器可能不會直接衍生出其他樂器,但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------也就是所謂的樂器學------有助於彰顯其中異同,也能幫助你了解吉他技巧該如何轉用至其他琴格樂器上。

[RS+] Cousins of the Guitar, Part 1: Lute & Vihuela - lute 960
六弦魯特琴的神話色彩濃厚,但並非吉他早期的祖先------它們更接近同輩的關係。

魯特琴

魯特琴形狀的樂器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,無論是大教堂兩側的裝飾雕刻、手稿圖畫,還是早期美索不達米亞石碑上,都能見到魯特琴手的蹤跡。現存的魯特琴,是在 15 至 17 世紀之間才開始發揚光大的。許多人認為魯特琴是吉他的前身,其實不然;魯特琴的發展,與後來演變成吉他的伊斯蘭世界烏德琴呈現並行狀態。而在 16 世紀末,魯特琴與當代吉他才可以相提並論:魯特琴出現了六弦的版本(它們通常是七弦或八弦),而且定弦法很接近當代吉他。

想要體驗看看嗎?只要將吉他的第三弦調低半音至 F#,再把移調夾裝在第三琴格,讓空弦呈現 G-C-F-A-D-G 的狀態就大功告成了。最後再稍微研究一下文藝復興時期的琴譜讀法(它們的原理和現代琴譜差不多),你就能準備彈奏了。

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課程包括手抄音樂書籍。教師偶爾還是會寫出完整作品,但大部分都得由學生親自抄寫。

[RS+] Cousins of the Guitar, Part 1: Lute & Vihuela - vihuela 960
比維拉琴通常有 10 或 12 條弦,音色近似魯特琴。

比維拉琴

比維拉琴乍看之下和魯特琴如出一轍,兩者在許多方面也確實相同:比維拉琴在流行巔峰時期以六弦版本為主,音色接近魯特琴,而且替這兩種樂器所譜寫的音樂有大量重疊。不過單就形狀而言,比維拉琴和吉他的相似度更高。比維拉琴雖然給人一種平底魯特琴的印象,實際上卻屬於維奧爾琴家族;比維拉琴的全名是「vihuela da mano」,意即「以手彈奏的比維拉琴」。比維拉琴和其他維奧爾琴的不同之處,在於彈奏者能用手指撥彈腸弦,不必使用琴弓(而且早期許多維奧爾琴也都有琴格)。比維拉琴和魯特琴的主要區別則是流行地區:比維拉琴在伊比利半島很受歡迎,而魯特琴則在歐洲其他地區較有名氣。因此,法國流行的魯特琴音樂,就有可能在傳到西班牙後改用比維拉琴彈奏,且會加上一點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家的在地風格。

*幻想曲會刻意寫得像是即興創作,*Luis de Milan 的這首就是典型範例。可以試著聽聽音樂概念是如何轉變。

在下一篇文章裡,我們會探討另外兩種更像吉他的樂器,它們都是當代六弦樂器的先驅。

*Margaret Jones 是居住在加州奧克蘭的多樂器演奏家、詞曲作家和音樂老師。她在數個當地樂團演奏吉他,其中包含她自己的詞曲創作計畫 M Jones and the Melee。她還擁有柏克萊加州大學的音樂史博士學位,曾在舊金山音樂學院任教。

Pierre Prégardien 所提供的「Gibson Les Paul Guitars at Guitar Shop」基於 CC0 1.0 條款授權。

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提供的「Lute」基於 CCO 1.0 條款授權。

JoseBlasBG 所提供的「Vihuela da Mano」基於 CC BY 3.0 條款授權。

《Rocksmith™ 搖滾史密斯+》還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內容。點擊此處,朝著你的音樂旅程邁出下一步。

社群分享

免費

學習指南

取得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