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July.2021

George Duke《Reach Out》的音調到底是什麼?

George Duke 於 1983 年發行《Guardian of the Light》時可謂好運連連。他在 1970 年代已經與 The Mothers of Invention 樂團共同演出過,並於 80 年代為 Gladys Knight、The Pointer Sisters 合唱團和 Smokey Robinson 等音樂人與團體製作專輯。而他現在更有個遠大的單人計畫:要為類似《Star Wars》的非洲未來主義電影創作原聲帶。在名曲《Thriller》貝斯手 Louis Johnson 那驅動整曲的貝斯聲線下,《Reach Out》以傳染力十足的活力爆炸開來。George 使用了好幾種手法來維持歌曲的動力……還製造了一點困惑。

《Reach Out》開頭以 Dm 律動建立主調,而在前奏之後逐步從 Dm(i)降至 C(VII)與 Bb(VI),最終以 C(VII)結束樂句。以功能和聲 來說,以 VII 作為結尾是有點詭異的選擇;這樣既沒導音,也沒辦法輕易地 Resolve(解決)回 Dm。

[RS+] georgeduke_F_vs_dm_960
*Bb、C 和 Dm 可以輕易地作為 F 大調的 IV、V 與 vi 和弦使用,如上所示;它們也可以同時作為 D(自然)小調的 VI、VII 與 i 和弦使用,如下所示。 *

主歌再次降至 Bb,不過 Louis 仍持續演奏單音 C,而這種持續演奏的單音稱為「持續音」。「持續音」如同一隻不斷盤旋的工蜂,會在數個和弦底下持續出現、以相同單音的低音呈現。和弦進程在 Louis 的持續音上來來回回,聲響也越來越像 F 大調的 V 和弦。旋律也落在 F 大調的第一、二、三音級(以經典名作《真善美》來說,基本上就是《Do-Re-Mi》),並回到主音調,造成回到 F 大調 V-I 終止式的假象……而它根本並非如此。取而代之的,副歌在沒有任何明確休止(或主音 Resolve)的情況下,就回到 D 小調的和弦進程。

很顯然地,你在一般樂理課學到的和聲,可沒辦法解釋這樣的情況。這裡出現的和聲,比較像是民族音樂學家 Peter Manuel所謂的「Dual Tonicity」(雙主音,暫譯)。Dual Tonicity 可以讓多個和弦聽起來像一個主音,而功能和聲只能處理一個和弦。Dual Tonicity 可以在和弦之間不斷切換,不限於追求單一和聲「目標」。此理論比較能貼切地解釋流行音樂裡的重複性和弦進程;比起作曲失誤,不如說對功能和聲「打破常規」是一種特色。

所以,《Reach Out》是 D 小調還是 F 大調?這個嘛,兩者皆是也兩者皆非。雖然乍聽之下可以說整首歌都是 F 大調,畢竟所有和弦都屬於那個音調,但這當中卻沒有主音,而旋律也可同時套在 F 大調和 D 小調上面。如此遊走在兩個重疊的音調當中,George 就能讓這首歌的情緒起起伏伏,且無需大幅改變它的和弦進程。如果你拿捏不定一首歌曲是什麼音調,不妨把超過一個音調的可能性也考慮進去,甚至還超過兩個呢。

Margaret Jones 是居住在加州奧克蘭的多樂器演奏家、詞曲作家和音樂老師。她在數個當地樂團演奏吉他,其中包含她自己的詞曲創作計畫 M Jones and the Melee。她還擁有柏克萊加州大學的音樂史博士學位,曾在舊金山音樂學院任教。

Leahtwosaints所提供的「Stanley Clarke & George Duke」基於 CC BY-SA 2.0 條款授權。

在不斷擴充的《Rocksmith™ 搖滾史密斯+》曲目庫當中,這還只不過是你能學習彈奏的其中一首歌曲。朝著你的音樂旅程邁出下一步吧。

社群分享

免費

學習指南

取得指南